close

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因應措施

 

一、對外籍媽媽的教育與協助

  • 提供學習中文的機會

      讓外籍配偶可以跟家人及子女溝通,是促進家庭教育最根本的途徑,也能擴及其他方面的學習,強化其生活適應能力,有助子女們的學習。

  • 實施產前教育

      鄉鎮衛生單位應定期辦理外籍配偶育兒研習活動,提昇她們育兒保健的正確知識及正常教養子女觀念。

  • 設置輔導網絡

      成立協談中心和輔導諮詢專線,讓遭遇困難的外籍配偶能有求助的管道,使她們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,才能有效照顧其子女。

  • 學校協助發揮親職功能

      學校應採積極的態度,主動協助外籍配偶的子女教養。學校輔導室應扮演較吃重的角色,主動為這些孩子的家長設計適當的親職教育成長的形式,以協助外籍配偶家庭解決子女教養的問題。

 

二、對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輔導與協助

  • 「機構式」的學前教育

       於學前教育階段為他們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多元教育,讓孩子可以了解母親的語言與文化背景,也能融入台灣的社會生活。

  •  加強外籍新娘子女研究

       全面調查外籍新娘子女相關資料,建立外籍新娘及其子女基本資料的資料庫,以確定外籍新娘子女的動向與問題。

  • 提升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成就

      針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困擾,學校可提供「課後輔導」、「讀書會」、「家庭訪問」等方式,提升學童學習的信心與成效。

  三、教師相關能力的提升

  •  深入了解     

     為能對新台灣之子的學習提供更多更有利的協助,教師必須了解新台灣之子的家庭背景,可透過家庭訪問獲得最直接的訊息。而由於為數不少的外籍配偶子女有發展遲緩或學習障礙等問題,所以教師也須具備相關知能,使自己能應付教學現場的各項問題,並提供外籍新娘最適當的建議與幫助。

  • 平等對待

教師是傳遞文化價值的實際執行者,教師怎樣看待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子女,將影響孩子如何看待不同的文化;更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如何看待母親母國的文化。教師面對班上外寄配偶的子女時,需尊重、接納其異國文化與價值觀,方能以中立的態度進行班級輔導。此外,鼓勵孩子在家庭內先認同自己母親母國的文化,並以之為榮,晨光時間的教學,可請外籍新娘來進行各族群母語或介紹各族群文化,讓孩子對不同族群的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,進而喜歡、欣賞不同的文化。

 

四、目前政府的相關政策

  • 教育優先區

教育部深覺新住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,已經將其列入教育優先區範圍,補助學校辦理親職教育、學生學習輔導等,也將畫新住民子女,比照原住民、低收入戶或單親家庭子女等較弱勢族群學生,行文建議各縣市開放其可優先入讀公立幼稚園,讓他們在四至六歲及早接受教育,以奠定良好語文學習基礎。

  • 弭平落差計畫

透過「弭平落差計畫」,從小學一、二年級開始為他們打基礎,每年也將規畫一到兩次的「國際日」活動,邀請外籍配偶、子女和教師齊聚一堂,提升社會的關注。

 

 

五、加強社會大眾的多元文化教育

  • 適切的輔導措施

對於學校環境中的教師及學生,宜提供適切的輔導措施,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態,接納並協助學童能夠在多元包容的環境中順利成長。例如:政府在鼓勵外籍配偶學習中文和台灣本地風土民情時,如果能設身處地考量外籍配偶家庭的特殊性,多以「母語」與她們溝通,而不只是單方面要求外籍配偶進入中文系統,宣導效果應該會更好。

  • 多元文化教育宣導活動

其實這些外籍配偶家庭的下一代,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,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與法律保障。關懷弱勢、照顧各個族群是政府及社會責無旁貸的工作,政府和社會大眾都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,而政府應透過適切的多元文化教育宣導活動,讓社會大眾能更了解外籍配偶故鄉的文化,而能尊重接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,去除標籤及刻板印象,對於他們不需給予特別關愛的眼光,只要以平等、尊重的心態與其相處並給予協助支持,讓其能如同其他孩子般快樂成長。

 

 

六、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與辦理

  •  善用民間團體的力量

特別是偏遠地區,更需要結合鄰里鄉鎮等社區單位,共同來合作推動外籍家庭成員的成長與融入。善用民間團體的力量,如生命線、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、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等都針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實施各項服務措施,讓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進入需要服務之外籍配偶家庭,期能透過長期且持續的關懷與協助,讓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感受各界支持與關懷的溫暖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嘎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